2009年是中国的牛年,也就是农历的己丑年。
丑,丑时,是指凌晨一时到三时的时间。老鼠打开天地之后,万物都活动起来了。牛吃足了草,开始“倒嚼”。牛攒足了精神,准备凌晨起床,在广袤的大地上耕耘,为农家种粮播谷效力,故以“丑”配牛,是为“丑牛”。
牛是哺乳动物,头有两角,性格温顺,力大无比。我小的时候,爷爷牵着我家的那头老黄牛到田间耕地,每每带上我。
一到田间,爷爷套好牛,一声吆喝,老黄牛就一声不响地奋力耕田。黑黝黝的泥土在老黄牛身后翻卷,老黄牛就这样一趟又一趟的耕耘着土地。
休息了。我看到老黄牛不停地喘息,心里对老黄牛充满了敬意。
过年了。大年初二的时候,一大清早,爷爷就套好了牛车,让老黄牛拉我们全家到二十几里外的姥姥家串亲戚。
一声鞭响,老黄牛就拉着我们全家大小七八口人向姥姥家的方向走去。天气很冷,还有风。我们小孩都把头缩进车上的被子里不敢露头。老黄牛却一声不响地迎着凛冽的寒风默默走着,在白雪皑皑的旷野里,拉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。
牛,是人类的好朋友。自古以来,主要用于农耕。早年的日历书上,常见附有《春牛图》。也常用于拉车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:“晓驾炭车辗冰辙”,“回车斥牛牵向北。”
牛,无怨无悔,吃苦耐劳。人们夸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为“老黄牛”。
牛,在文学家笔下也是纷呈异彩。宁戚饭牛,桓公夜出迎客。宁戚疾击其牛角而高歌曰:“南山矸,白石烂。生不逢尧与舜禅,短布单衣迁至骭。从昏饭牛薄夜半,长夜曼曼何时旦?”柳宗元作《牛赋》云:“抵触隆曦,日耕百亩;往来修直,植乃禾黍;自耕自敛,服箱以走;输入官仓,己不适口。”宋代忠臣李纲作《病牛》诗,自喻老况,直言不讳地抒写情怀。鲁迅先生曾赋诗云: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”把自己比喻成甘心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牛。茅盾先生说他“愿做牛尾巴”。郭沫若则说他“愿做牛尾巴上的毛”。已故当代大画家李可染对牛更是喜爱有加,把自己的画室美其名曰《师牛堂》。
牛,勤勤恳恳,任劳任怨,在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里,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正因为如此,牛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敬仰。早在春秋时代,秦就建祠供奉牛为牛王。
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,牛的地位越来越高,牛的形象就近乎神化了。
宋代供奉的牛王就是牛头人身,完全把牛当神一样供奉了。
孔子有个叫冉伯牛的学生,名耕,字伯牛。因他是孔子的学生,名字里又有“耕牛”二字,人们便认为他是众牛之首,于是民间就把冉伯牛当成牛王供奉了起来。
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,民族众多的国家。有些地方和民族有给牛过生日的风俗;但具体时间是不一样的。汉族认为每年的八月或十月一日是为牛节。黎族则在每年七月或十月为牛过生日。壮族人给牛过生日的名称叫“牛魂节”。在每年的四至七月的某一天里,让牛休息一天,并给牛好东西吃。
羌族人则在每年的十月一日,到牛王庙里烧香燃纸,祈求牛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白族人是在每年的春耕结束后,在牛圈前摆上鸡的供品,以表示对牛的感谢之情。
纳西族人则在每年九月的一天,家家都要为牛洗澡,以示对牛的谢意……
牛从牛变成神,是人们对牛勤勤恳恳为人们无私奉献产生敬仰的一种表现;抛弃牛的神的消极一面,牛对人类的贡献,还是不容置疑的。不然,鲁迅先生也不会赋诗曰: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”了。
这说明,凡对人们做了好事的,人们不会忘记他。
牛亦然!
上一页:中国的牛文化 |
下一页:牛文化荟萃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