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市行业,在旧中国北方是一个特殊的行业。它有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、活动方式,有自己的独特隐语,世代相传着一种独特文化。
马市,有久远的历史。宋朝,有一官府,名叫“提举茶马司”,专门管理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“茶马互市”。这时既然已有政府专门机构管理,可想而知,马的交换还可追溯到更早的年代。宋后,马市成了专门名称,有了迅速发展。明初,由于军事上的需要,明廷购马既迫切又量大。它把 “马政”视为“国家重务”。《吉林通志》卷一百二十一载:明代“永乐三年(一〇四五年),立开原马市、抚顺马市、广宁马市。成化十四年(一四七八年),立庆云马市,以布帛粟米杂货易之”。这是茶马互市的进一步发展,进入更广泛的以货易货阶段。
清初,曾任浙闽总督的王鹭,为明万历年间绘制的一幅宣府来远堡贡市《马市图》写过序文。对马市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写:
城中有台翼然,朱衣危坐者二人,青衣袍左右侍者十许人,青袍坐别幄者四、三人。环城睥睨甲盾立者可百人……规方堧地,百货坌集,车庐马驼……其外穹庐千帐,隐隐展展……。
从中可见马市之盛。但也可看到这还是官府主宰下的以物易物的马市。
清末,随着边疆开发和“移民实边”,中原地区的破产居民成批移居塞北,垦荒经商。于是在关东地区一些中心城市(如开原、郑家屯、洮南、扶余)一些新型马市应运而生。这种马市,是民间通过货币选购马匹的交易场所,它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民间交易方式。
东北马市的盛期在清末、民国、伪满初期 (后来变成“家畜交易所”,已非民间性质)。当时马市除当地农牧民买卖外,还有远来的老客 (老客为马市行话,谓远来购买马匹者)。松花江岸边的扶余马市,多接待辽宁的辽阳、海城、盖平一带贩卖马匹的老客。
马市的买卖双方有个中介,称 “牙纪”,即经纪人。也有的称“马贩子”,这是和旧社会对“戏子”、“蹦子”等艺人称法相同的贬意鄙称。牙纪在马匹交易中的作用有三:一是在买卖双方起调解、说合、促成作用。二是牙纪需精于识马,善辨马的口齿(马龄)、成色(强弱)、特长 (耕作、运输、骑乘),向买卖双方做必要评价 (当然由于对双方熟悉程度不同,评价难免有倾向性也有的甚至有欺骗性)。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起中保作用。过去也有盗马上市。牙纪经手的马,首先要摸底,以免买方上当,自己受牵连。
马市,在一个漫长的历史中形成,因为牙纪是斡旋于买卖双方之间的一个桥,而买卖双方在商洽与成交过程中,多无背对背洽谈的场所,于是,在面对面的商谈中,便形成了牙纪的“隐语”。隐语主要以口头用语和手势两种方式表达。口头隐语,虽也有些行业黑话如“虎字头”(姓王),“叉子”(牛)等外,这里所说的隐语,主要是数字。即:
一叫“溜字嘎”(100、1000、10000也叫溜字嘎,因一也
叫“丁字嘎”故110也叫溜丁嘎);
二叫“谭字嘎”(220叫两谭嘎);
三叫“品字嘎”(130叫溜品嘎);
四川“吊字嘎”(440叫双吊);
五叫“拐字嘎”(550叫双拐);
六叫“鼠字嘎”(也叫“挠字嘎”160叫“溜鼠嘎”);
七叫“才字嘎”(也叫“捏字嘎”);
八叫“别字嘎”(也有的叫“窝字嘎”);
九叫“勾字嘎”(也有的叫“弯字嘎”);
十应返回“溜字嘎”,但也有的叫“海字嘎”。
手势,因牙纪在买卖主之间讨价还价不易公开说,于是在不使用隐语时,主要采取与买卖主袖筒对袖简的方式,用手指表示数字,交换意见。手指所表示的数字除一至五用手指数表示外,六至九为挠六、捏七、叉八、勾九。牙纪在斡旋交易中,必须根据自己对马的识别能力,对马进行品评。牙纪识别能力高的说话就有权威性,对双方都便于讨价还价。
识马有四句口诀,为:先看一张皮,后看四只蹄,槽口摸一把,膀头一般齐。
“先看一张皮”,主要看毛色。选骑马,以红黑、枣骝为上色,青白兔灰为下色。使役马,以黑红青白为上色马,以黄沙花马为下色马。看一张皮,还要看皮的弹性,毛的光泽等。
“后看四只蹄”,主要选蹄正、腿粗的马。
“槽口摸一把”,就是看“口”。看口就是看牙,看牙是识别马龄的关键。马龄,一岁门中生;二岁乳隅生;三岁乳牙换门牙(两侧剩二奶牙);四岁一对生;五岁奶牙掉,大牙刚冒锥,谓新边牙口;六岁满口牙;七岁、八岁,七咬中曲八咬边,八岁边牙长平。九岁以上进人老口,牙已外涉。
“膀头一般齐”是看马骨架。伸手抓腰,马受惊塌腰的谓腰软,抓腰纹丝不动谓腰硬。腰软不中使,不值钱。前裆宽胸鼓有力气,前裆窄拉套没劲。牙纪的识马能力高,自然受到买方信任。牙纪说公道话,如是好马,卖方也愿听牙纪评说。
解放后,马市已变成有组织的交易市场。还有的定期举行“骡马大会”,这既是畜牧业成果检验会、评比表彰会,也是个大型的交易会。
上一页:古代马市文化一览 |
下一页:肉牛养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