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肉羊优势区域发展现状
2003 年发布的《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(2003-2007 年 ) 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划定了 4 个肉羊发展优势区域,主要在全国 61 个优势县全面实施。 5 年的发展实践证明,《规划》对推动优势区域肉羊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。
(一)优势区域建设成效
5 年来,优势区各级政府部门根据《规划》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,加大扶持力度,加强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建设,大力发展优势区域的肉羊产业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优势区域的肉羊产业布局不断优化,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。
1.优势区羊肉产量连续增长。据统计, 2007 年肉羊优势区域共存栏 3334.1 万只,比 2002 年增长 22.8% ;出栏 3060.5 万只,比 2002 年增长 25.1% ;羊肉总产量 48 万吨,比 2002 年增长 41.3% 。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养羊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。
2.良种覆盖率迅速提高。在积极引进肉羊良种、加强肉羊原种场、繁育场建设的基础上,加快杂交改良步伐,肉羊良种供种能力明显提高,无角道赛特、德国肉用美利奴、波尔山羊等良种肉羊开始大面积用于生产实际。优势区 2007 年的肉羊良种覆盖率由 2002 年的 30% 提高到 45% 。
3.饲养方式转变明显加快。优势区的饲养方式转变走在了全国前列。牧区广泛推行草原牧区禁牧、休牧、轮牧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措施,肉羊饲养由粗放放牧方式逐步向舍饲和半舍饲转变;农区半农区着重推广肉羊科学饲养管理技术,由饲喂单一饲料逐步向饲喂配合饲料转变,反刍配合料使用量逐步提高。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,改变了肉羊饲养多年出栏的传统习惯,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例由 2002 年的 20% 左右提高到 35% ,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提高到 15.5 公斤,瘦肉率明显提高,羊肉品质明显改善。
4.肉羊饲养组织化程度提高。截至 2007 年,优势区域共建立肉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89 个,其中,肉羊专业合作社 34 个,肉羊协会 55 个,带动农户 12 万多户。通过政策引导,鼓励龙头企业向肉羊优势产区内集聚,建立 “ 龙头企业 +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+ 农户 ” 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,推进专业化、规模化养殖,增强了肉羊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,增加了农户和羊肉加工营销企业的经济效益。
5.一批知名品牌开始涌现。各优势区重视对本地品牌的宣传,鼓励龙头企业申报国家产品质量认证,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推介活动,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。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,优势区从事羊肉加工的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均通过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。优势区域内涌现出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地方肉羊品牌产品 , 出现了区域精心培育品牌、品牌促进区域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(二)总体评价
在《规划》实施五年期间,优势区域肉羊业持续、稳步发展,产品质量显著提高,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。羊肉产量提高了 41.3% ,优质羊肉所占比重达到 30% ,超过了《规划》提出的 38% 和 20% 的预期指标。《规划》的实施,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,充分发挥区域优势,辐射带动全国肉羊产业蓬勃发展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但上期《规划》所选优势县偏少,优势区域覆盖范围较小,优势区域羊肉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尚不明显。
(三)经验和启示
过去 5 年优势区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,主要原因是:一靠科学规划引导发展,各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出台的地方肉羊业发展规划,为肉羊业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,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;二靠推行良种良法提质提效,良种覆盖率和科学饲养水平的提高,缩短了饲养周期,提高了胴体重,增加了养殖收益;三靠品牌效应带动生产,增强了优势区羊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奠定了长期发展的基础。
上一页:欧洲牛肉消费观念对我国肉牛业的启示 |
下一页:我国养羊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|